津津乐道、引以为奇的一桩事,略可佐证。说是吟宁抓周,不要脂粉钗环,拿的便是玉玺。
走得跌跌撞撞,几度摔倒,目的却明确,只冲着这一物去。
吟宁的生母大荀氏,与皇帝是少年夫妻。
彼时荀、宋、周三大辅臣互相内斗,争权逐利,威胁君上。
待到皇后册立,荀家女胜出。大荀氏与皇帝虽是政治婚姻,却感情甚笃,她陪伴帝王度过了最难捱的光景。
爱妻却于永靖七年正月初一日,生下吟宁后便撒手人寰。帝王大恸,且吟宁幼时似有不足之症,便亲将她带在身边抚养。
吟宁也就常见皇帝处理政务。
一块玉玺,便能断人生死、谱人前程。
无知小儿懵懂明白了这一点,于是率性而为。
因着年幼,只不过引起帝王大笑,觉出爱女几分不凡来,从此愈加疼爱。
可若是大了的皇子皇女敢有此心,稍一流露,便是非同小可。
吟宁早知,皇子皇女要作威作福,驳什么人的面子,承何人之情去徇私枉法,皇帝一概不管,反而多加纵容:可若有了夺权之举,他便会第一个翻脸。
吟宁自以为富贵日子不到头,断然犯不上为一念而忤逆作乱,赌上全部身家。既高不成,只能低就,故而便温水煮青蛙地被养废了。
一朵外强中干的莬丝花,临风欲折,死于安乐。
从始至终,吟宁最清晰明了的计划,永久贯穿人生主线的一个理念,便只是活着。
还要好好活着,很有质量地活着。
由奢入俭难。
吟宁养尊处优惯了,花钱如流水,金山银山都不放在眼里,挥霍如土。纵然有心节俭,也难以适应。若让其做个清贫民妇,或是与人为奴,她宁愿死了。
一想着“死”字,吟宁便一瑟,想要甩开这想法,却忽生一念——
她能重活一世,那旁人呢?
无关紧要之人也就罢了,左右不得大局:若是那晋王亦能重来,吟宁是万万没了生路的。
吟宁第一个念头,便是往寺庙中求签来解,听高僧阐释以慰己心。
然雍州城最灵验的庙宇当属天阁寺。
当日在时,诸事繁多,情形又复杂。吟宁尚未想到这处,不曾求一签,实在悔之晚矣。
但再细想——僧侣尼姑勾结做下丑事,纵是千年古刹也被玷污了去。
第二个念头,是寻年淮一试。
吟宁急冲冲去寻人时,年淮正在案前写字。屋门“吱呀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